修身养性太极拳讲座提纲
马斌
一、何为太极和阴阳
太极即是浩瀚无际的宇宙,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它们之间都是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既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阴阳是太极的根本属性,太极即是物质世界,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阴阳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阴阳从一种形式的平衡达到另一种形式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二、平衡与和谐的关系
平衡才会和谐,不和谐就意味着失衡,太极包罗万象、无所不及,我们单就文化领域而言,从太极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平衡与和谐的认识,因为太极文化的核心就是平衡。太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太极拳的拳理充分展现出了太极文化的深刻内涵,它集宗教、哲学、医学、军事、文学、艺术、伦理、民俗、娱乐等于一身,将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所以说,太极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武术,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因此,又称之为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拳理其核心内容就是强调阴阳互体、阴阳对称、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太极拳动作中的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根,快慢相间、内外兼练的效果,使人达到精神和物质、意识和形体的统一,达到阴阳和谐的境界。这种阴阳和谐不仅仅是揭示了人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且还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现象。
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推广太极拳的同时,一定要深刻地体味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树立和谐意识,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使太极拳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何为太极拳
1、陈式太极拳的推源
在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山西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其中有一个叫陈卜的青年与妻儿一起来到怀庆府,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其居住地易名为陈家沟(原叫常阳村)。陈氏始祖陈卜由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不被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他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第九世陈王庭(约1509年生)
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82岁)
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年70岁)
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年79岁)
2007年7月21日河南焦作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2、太极拳的定义
太极拳是根据自然界阴阳之理创建的,可以平衡人的心理、调节人体微循环系统,从而达到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目的的一个拳种。
3、习练太极拳追求的目标:
通过习练太极拳,使人的思想入静,心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使人体内“肾水上升,心火下降”,达到阴阳平衡,阴阳和谐状态,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使人的个体生命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物质平衡状态;通过习练太极拳,研究太极拳拳 理,学习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可以改善人的思维方式, 从而修补人的性格缺陷, 使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提升,更加深刻地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人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正确预测事物的变化过程,把握事物变化的平衡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生活。
4、太极拳形体与意念的关系
太极拳是一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富哲理的拳术。如果将太极拳套路中形体与意念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就是物质与意识、存在于思维、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四、为什么太极拳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
人的生命运动也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俗话说:“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这说明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界物质运动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是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的。
从人的社会属性看,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且矛盾体本身就是一个从平衡失衡进而达到新的平衡的运动过程,人在社会生活中始终是处在矛盾体之中。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矛盾的运动规律,把握矛盾的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平衡点,对于我们正确地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物,就如同要提高太极拳方面的造诣一样,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一个人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如刻苦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反省,勇于实践等等。但是,我们既然热爱太极拳,就应该从中深入地研究总结出一些道理,使我们更加地受益。
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在习练太极拳的同时,认真学习理解太极拳拳理,深刻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我们在太极拳方面的造诣,培养我们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从而达到身心兼修的目的,是大有益处的。
五、为何太极拳会风靡全球广泛传播
人各有志,追求不同,时下,有人崇尚名人,有人崇尚强人,还有人崇尚圣人,也有人崇尚伟人,但我建议人们在崇尚这些人的同时,要崇尚太极拳。
为什么呢?因为当今的世界和社会,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凑快、压力大,追求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人们的理性选择和时尚。更重要的是太极拳老少皆宜,适合于各种人群习练。
太极拳术自创建至今,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悠久文化传统滋养和培育的结晶。太极拳术是吸纳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兵法、武术、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的一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疗疾、增强体质和开发人的思想潜能的功效,属于中国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殊成就,深受国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约1.5亿人习练太极拳,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
从强身健体和养生角度看
一是太极拳是以意导气,以气摧形。
二是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至始至终均是鼻腔呼吸法。
三是太极拳对脑中枢神经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四是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舌尖轻顶上鄂,将产生津液咽下,气走周天任督二脉。
五是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带动周身运动。
六是太极拳在松柔状态下的运动可使人体毛细血管舒张,周身血管畅通,滋养身体。
七是太极拳运动多走曲线,肢体螺旋形升降(陈式太极拳),可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
八是按照太极拳的“一动无不动”规则(陈式太极拳九个关节乘七十六个动作等于六百八十四次关节动),这是目前人类运动项目中绝无仅有的。
九是太极拳运动对患有神经衰弱、高血压、胃及十二指溃疡、肝病等均有辅助治疗效果。
人们通过学习太极拳在达到养生保健目的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精神境界,是适合于各类人群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文化知识界、科学技术界、政府公务员的首选运动项目。
六、如何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
太极拳爱好者要想追求太极拳技术水平的提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法步骤,即:正确地演练太极拳套路,注重对“松”的练习,在产生“棚”劲后可通过练习太极拳混元桩采气劲、缠丝桩采气法等辅助劲法涵养内气。对太极拳套路的练习是知“己”的劲,进行与人推手的练习是知“彼”的劲,知己知彼才能随机而变化。
有的太极拳爱好者自己练拳时松的也不错,蹿、蹦、跳、跃发力自如,一旦与人交手便身体发硬,僵劲十足,发不出力来,原因就是身体接触外力少,心里和脑中枢神经系统及身体的各部位对外界的来力不适应,需要经过推手阶段的练习来适应各种劲路。
经过这样一个艰苦的太极拳训练过程之后,就会逐渐的克服掉初期存在的弊端,体内内气充足,意、气、身、手、足等方面的变化也自然和灵活,身体各部位攻防机敏,意在拳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动作渐小,落点愈准,威力更大,化劲容易,发劲利落。这正是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是要经历三个阶段,从而产生三种劲别以及在不同阶段要采取三种练习方法的。
三个阶段是指招熟阶段,懂劲阶段和神明阶段,所谓招熟,就是习练者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太极拳的拳术套路的每一个外形动作;所谓懂劲,就是习练者能够懂得驾驭内气在体内运行,并通过运气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的效果;所谓神明,就是习练者已达到有形归无迹,形神兼备,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自由境界。
三种劲别是指明劲、暗劲和灵劲。所谓明劲,就是习练者本身固有的刚猛之劲,通过套路动作,表现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种外劲。因其僵滞拙笨,又称僵劲,属于太极拳的下乘功夫;所谓暗劲,就是习练者经过第一阶段的放松训练,僵劲开始变得柔顺;所谓灵劲,就是习练者体内体外处于五阴五阳均为平衡状态,先天之元气与宇宙间阴阳二气交相呼应,融汇贯通,生生不息的浩瀚气魄孕化共生的博大劲别。
三节是指人的整体或局部均分为上、中、下(或梢、中、根)三节。《拳论》所讲“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阐述的就是“明三节”的重要意义。习练者在此阶段还须掌握“三合”。在习练套路动作时主要是掌握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里指的“合”,包括上与下合和左与右合,还要注意头与手相合,手与身相合,身与步相合,这些都属于外三合的范畴。
第一阶段习练者的意念应着重放在清除思想杂念,保持心态平静,放松肌肉骨骼,采用自然呼吸,用心牢记动作等方面,不可刻意加重意念,即多用“心”,少用“意”,否则,事得其反。
第二阶段则要注重以内气催外形,形、气之间逐步达到完美结合的练习。在第二阶段的练习中,习练者要注意到内三合的完成。所谓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第三个阶段习练者侧重的就应该是形神兼备的练习,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曲折上升、化为神奇的阶段。
七、目前我国太极拳界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现状
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仅限于对太极拳拳理和技术动作的范围研究,而是应该拓展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类社会、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医疗保健功能等领域的研究。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的物质世界中,运动是永恒的,是形式多样的,是极其复杂的。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这三种运动形式。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的生命体,集三种运动形式于一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质运动体系。
实践证明,人通过正确地习练太极拳不仅仅是肢体的肌肉骨骼通过物理运动形式得到了锻炼,身体的各种分泌功能也会不同程度地通过化学运动形式产生化合良性反应得到改善,从而使人体整个生物系统得到有效地调节。
我们的国家在日益繁荣昌盛,逐步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我们有理由、也有能力将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工作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以使太极拳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为人类社会所享用,造福于全世界,使太极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的“第五大发明”。
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目前,我国太极拳界的现状是:一方面有些技术水平高的习练者缺乏理论研究的能力,这些人从幼年就开始在名师的指导下练拳,文化基础比较差,虽然练就了一身的太极功夫,但只是就“拳”说“拳”,知识面较窄,思路不够开阔,文字语言能力较差,有话说不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是达不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这个人群被称之为太极拳界的“实力派”。
另一方面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武术专业人员,文化程度高,文字表达能力较强,但缺乏太极拳名师指导,很难领悟到太极拳真谛,切身感受不到太极拳的奥妙。
这些人群被称为太极拳界的“学院派”。因此,就需政府的相关部门和团体牵头,将太极拳的“实力派”和“学院派”进行有机地整合,融合在一起,为理论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