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名家张保忠走进高校,为河南理工大学和焦作大学的太极拳专业教师传授太极拳技术。通过多年的授拳经历,张保忠老师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运动,传播太极拳文化,必须走太极拳技术与理论相融合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的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太极拳专门人才。而要使太极拳技术与理论及文化融合在一起,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技术的“凹”地,而高等学校则是太极拳理论和文化的“凹”地,双方的有效融合是最佳的选择,也是发展太极拳事业的必然趋势。
张保忠老师还就目前太极拳技术和理论及文化发展的现状作了分析,他说:凡是热爱太极拳运动习练太极拳的人,都有对太极拳文化和太极拳理论研修的愿望,因为这是实现太极拳内外兼修目标不可缺少的方面。但是由于习练太极拳人群的知识结构不同,职业不一,目标各异,悟性高低等各种条件所限,对于太极拳文化和太极拳理论的研究程度参差不齐。一是专职习练太极拳的人群,自幼从师学拳,读书不多,主要精力投入在对于太极拳技术的掌握方面,虽然练就了一身的太极拳功夫,但只是就“拳”说拳,知识面较窄,思路不够开阔,文字能力较差,更达不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因为研究太极拳文化和太极拳理论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许多知识,而这些人群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短时间内很难出成果,即使从事一些理论方面的工作,也是将祖先遗留下来的拳理作以解释,把文言文译成白话文而已,结合太极拳文化方面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创新性、带动性和引领性等方面的内容。这部分人群在太极拳界被称之为“实力派”。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武术专业人员,文化程度高,文字表达能力较强,但缺乏太极拳名师的指导,没有经历过系统规范和艰苦的太极拳习练过程,很难领悟到太极拳“真谛”,切身感受不到太极拳的奥妙。理论来源于实践,他们在实践中得不到体验,自然就无法在理论上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就是撰写一些理论文章,也是从理论到理论,其内容和词语高深苦涩,不易于被大众化所接受,更不易于为宣传推广普遍太极拳运动所用。这些人群被称之为太极拳界的“学院派”。三是社会上较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习练人群,他们大多是为了养生保健而习练太极拳的,目标定位不高,精力投入有限,时间占用不多,甚至有些人就是抱着浅尝辄止的心态而参与太极拳运动,基本的拳理都没有搞懂,练的就是“太极操空架子”,更谈不上对文化和理论的研究。即便写一些文字东西发表,也大都是习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而已,虽然具有一定的鼓动性,但缺乏理论性和文化性。这些人群被称之为太极拳界的“参与派”。因此,太极拳技术与理论及文化融合是客观所需、形式所迫、大势所趋。张保忠老师说,他此次走进高校传授太极拳技术绝非仅此一次,而是一个开启。他要将他的“张保忠太极武院”办成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他还要将高校的太极拳理论及文化引入到“张保忠太极武院”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太极拳传授人才,为传播中华文化做贡献。
张保忠老师在为期两天的太极拳技术课程中,精心地为河南理工大学和焦作大学的太极拳专业教师讲授了太极拳技术的要点、难点和关键点,太家一致反响收获很大,感触颇深,希望张保忠老师定期常来授课。
授课期间,河南理工大学和焦作大学分别为张保忠老师颁发了名誉教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