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中医心理机理探讨
发布日期:2019-05-08 14:50:46浏览:175

疗金句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荀子》

24.jpg

作者:宋珂旭(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610064)

摘要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养生运动之一,长期练习,有强身健体之功。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现代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不少研究证明,太极拳锻炼能有效地降低抑郁及焦虑水平,促进心理健康,但对其机理的阐述不是很详尽,文章结合中医与心理学原理对其机理做进一步的探讨。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抑郁与焦虑成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内心的冲突,矛盾等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还影响身体的健康。太极拳运动作为我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对身心健康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不治已病治未病”,简化太极拳已成为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课程,一直被误以为是适合老年人锻炼的运动,其实更适合年轻人练习,长期练习,可以增加青年人应对工作、学习压力的心理能力。

对太极拳练习降低抑郁焦虑的研究不少,其中毛红妮等[1] 人研究太极拳锻炼对女大学生抑郁与焦虑水平的影响,运用Zung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 104 名一年级女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随机抽取 52 名女生进行太极拳锻炼,对照组 52 名女生不进行太极拳锻炼及其它项目的运动,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经过 18 周锻炼后,与实验前相比太极拳组的女大学生抑郁( 38. 01 ± 9. 68 /33. 25 ± 6. 08,P < 0. 05) 、焦虑水平有所下降( 31. 73 ± 4. 53 /32. 69 ± 6. 02,P < 0. 01) 。

由此说明: 太极拳锻炼可以降低女大学生抑郁与焦虑水平,对女大学生心理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有不少研究也证明了太极拳锻炼对身心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有助于大学生,对于广大青年人的身心保健也十分有利。下面我们从中医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作用机理进一步详细的探讨。

25.jpg

1 中医心理学角度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强调精神的保健。《上古天真论》说: “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 指出形体与神气的协调旺盛,是生命的基本保证,在调摄生命时要形神共养,不仅要注意身体的调养,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在古代,人们就注意了情志致病,有“七情内伤”之说,提出多种疗法,如修身养性、音乐、中医行为、导引吐纳疗法等。多种方法中其治疗原理,乃调理气血,疏导情志。

中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以精,气,血为物质基础的。《灵枢·营卫生会》说: “血者,神气也”。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才能正常,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候。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调理气血法中亦贯穿了调神之法。此外,中医还强调形神同治,“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中医强调养生重在养心,提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心境。

情绪的舒畅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肝气宜升,抑郁之情最易伤肝,所以稍有不慎,或因情志,邪气则可导致肝气郁结,表现为胸胁胀痛,情志不舒等。可见情志问题不仅影响精神,还影响身体健康。现代研究肝脏是人体的血液的调节器,肝郁与机体微循环密切相关,但肝病特别是肝郁时,全血粘度显著增高,血液存在明显的粘稠凝聚倾向; 同时血管收缩,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浆环核苷酸平衡失调。所以,情志问题引起肝郁,常伴有血 淤即微循环障碍,其实质是肝的病变引起了神经,体液因素的异常,进而影响微循环[3],影响气血运行。

由此可见,气血与情志的互根作用,情志问题影响气血运行,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怒则气上等,不良情绪可导致气血逆乱,产生诸病,同样,调理气血亦可疏导情志。气血运行正常,有助于肝藏血疏泄功能,又助于疏肝理气。

中医强调养生重在养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往往会使人心浮气躁,扰乱心神,心乱焦燥则气血逆乱,久之正气耗伤疾病幽生。调心实则是调理气血的过程,静则心定,心为五脏之主,心定则五脏安顺,气血运行正常。中医强调精神内守,减少外界刺激的不良影响,心安气顺,身心健康。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养生运动之一,有很好的调理气血之功,可通过调理气血疏导情志。太极拳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养生文化,强调练拳重在练心,排除杂念,精神内守。同时太极拳是意,气,形的整体运动,将形神结合起来,在一招一式中使全身气血调动、充实起来,改善气血流动与微循环,从而疏导情志,促进身心健康。

26.jpg

2 西方心理学角度

在西方,情绪问题同样受到大家的重视,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了情绪理论: “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4]。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4]。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他们之所以能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药物都引起血管的变化,而血管的变化是受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因此,情绪取决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情绪不仅与植物神经系统及血管的变化相关,同时与主观认识也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评定 - 兴奋”说。沙赫特也提出两因素情绪理论,第一,个体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4]。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伊扎德也认为,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 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三格子系统,他们是相互作用的[4]。而调节情绪主要是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主观认识和环境因素等。

3 太极拳的作用机理

通过对中医与西方心理学情绪的研究分析,结合两者我们来看看太极拳锻炼对情绪改变的作用机理,两者对情绪的调节都有一些共同的观点。

首先,他们都非常重视情绪与气血运行的关系,而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可见,身心是相互影响的,情绪问题会引起身体气血的运行阻滞或混乱,甚者伤及脏腑,而调节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同样可以调节情绪。这点上太极拳运动的功能与药物同理。

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调节情绪,即改变情绪问题的生理基础。太极拳有静心宁神,调和气血,协调脏腑之功。练习首先要排除杂念,全身放松,使大脑从紧张的状态中放松过来,进入“放松入眠”的心理状态,减少从各界传入中枢的消极消息,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加强,气血流通,筋骨舒展,而松弛神经,缓解紧张情绪。

太极拳是意、气、形的整体运动,意气相随,使体内气血调动,充实起来,全身气血流通,肌肉和组织血液充沛, 血管舒张,使心情舒畅,中医讲“气郁则血瘀,气行则血行”,通过调畅气血,阻断抑郁和焦虑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理过程,对抑郁和焦虑有很好的抵抗作用。

27.jpg

其次,主观认识也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蕴含中医养生文化以及道家的养生哲学。这种文化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会慢慢影响人的认知。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精、气、神乃人生三宝,人们因为各种欲望而耗伤心神,丧失珍宝,因而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法则。首先在练拳的时候要求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减少意识对外的一切活动,这不是消灭意识,而是在意识十分清醒的状态下, 关注于自身的身体气血与运动,从而心神安宁,气血顺畅,忘却了世俗,忘却了时空,忘却了烦恼,心灵不断被净化,产生一种欣悦感与轻松感。

此外,中医道家文化也熏陶大家,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思想修养方法,以及清静无为的处事哲学。修身同时修心,陶冶性情,在待人处事中多一些豁达,多一些道家的顺其自然,再努力进取的同时,培养“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超然心境,凡事少钻牛角尖。常言“仁者寿”,“德全者,气血和顺”,现在研究证明良好心态与长寿的关系[5]。豁达大度能促进心神安定,气血流畅,身心健康。

此外,环境的改变有助于调节情绪。太极拳练习要求排除杂念,从纷繁的琐事中清静下来,让烦躁、忙碌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一份宁静,清凉的心灵空间。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心态就会自然安宁下来,心安则神安,宁神静志,达到“内无思想之患,外不劳形于事”,抛弃一切思怨喜哀,以一念代万念的目的。

在医疗实践中,这有防病治病之功。同时,专心练拳不仅让人的思想转移,同时也培养一种兴趣爱好,从中还可以结识一些朋友,多一些人际交往与沟通,从而较好地克服孤僻,扩大社会交往。

良好的交往活动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太极拳锻炼多在大自然地练习,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有利于解脱情绪的烦恼,更能培养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热爱生活,是抵抗压力的最好的方法,也是增多心理宣泄和保持平衡的途径。

28.jpg

4 结 论

太极拳锻炼作为传统养生运动之一,蕴含着中医及道家养生文化,通过活动形体,舒畅气血,静心怡神,扩大交友等,增多心理宣泄与保持平衡的途径,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对抑郁与焦虑等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太极拳锻炼不仅适合于老年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更是促进年轻人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以增加其应对工作,学习压力的心理能力,起到“治未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红妮,袁 丽,罗名花. 太极拳锻炼对女大学生抑郁与焦虑水平的影响[J]. 新西部下半月,2008,4: 232.

[2] 王庆其,王 建,周安方,等. 内经选读,第 1 版[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7.

[3] 张家锡,王承平,马维骐,等. 中医学基础,第 1 版[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60.

[4] 彭冉龄,郭德俊,赵中天,等. 普通心理学,第 2 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76.

[5] 董湘玉,李 琳,王石成. 中医心理学基础,第 1 版[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5.


张保忠太极武院
地址:温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张保忠太极武院(温县一中东临)
邮政编码:454001
联系电话: 0391-6185568
         
武院公众号      武院招生      拳击俱乐部招生
张保忠太极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werved 备案号:豫ICP备19023516号-1